近日,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通知》,明确将机关事业单位、地方国有企业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范围,从毕业当年放宽至毕业两年内,并不再以“有无工作经历”“是否缴纳社保”作为限制条件。这一政策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也让我们看到,在就业压力持续存在的今天,公共政策正在以更细腻的方式回应青年人的困境。
曾几何时,应届生身份像一张转瞬即逝的限时券。不少毕业生为追求理想选择考研考公,失利后却发现校招大门已然关闭;有些人为积累实践经验投身实习,错过秋招春招黄金期后沦为往届生;还有人想趁着年轻探索人生更多可能,短暂休整后却遭遇就业市场的隐性歧视。企业招聘时对“断档简历”的顾虑,体制内岗位对身份时限的严格要求,让许多青年被迫在仓促中择业,或是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既忽视了青年成长的多样性,也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就业市场的现实困境,更让这份“身份焦虑”雪上加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对青年而言,职业探索本需试错空间,却被“应届生窗口期”逼得仓促抉择;对用人单位来说,过度依赖应届身份筛选,也可能错失那些经过基层历练、更懂实际需求的优秀人才。北京此次政策调整,正是看到了这种双向矛盾,用弹性标准替代刚性门槛,让人才选拔更贴合实际需求。
这一政策的价值,不仅在于延长“身份保鲜期”,更在于传递出包容的就业导向。它认可青年职业发展的多样性,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毕业时精准定位人生方向,考研失利的“二战”学子、尝试创业后回归职场的探索者、照顾家庭后重返赛道的年轻人,都应有重新竞争的机会。政策将社保缴纳、工作经历排除在限制条件之外,更消除了试错成本的顾虑,让青年不必为短暂的职业尝试付出失去应届生资格的代价。
从城市发展视角看,这更是一场精准的“人才蓄水”。青年是城市创新活力的源泉,而就业政策则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磁场。以往“一刀切”的应届生认定标准,无形中将部分有潜力的青年挡在门外;如今两年期限的放宽,相当于为城市储备了更广泛的人才资源。这些经过一年或两年沉淀的青年,有的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有的明确了职业规划,入职后往往能更快适应岗位需求,为单位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政策的善意,更需要落地的温度来支撑。北京的探索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方面,其他地区可结合本地就业形势,适时优化应届生认定标准,让政策红利覆盖更多群体;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转变选拔理念,将能力素质、职业潜力作为核心考量,而非单纯依赖身份标签。同时,相关部门还可搭建职业指导平台,为“超期应届生”提供岗位推荐、技能培训,让政策放宽的同时,给予更全面的就业支持。
有人担心,延长应届生身份会加剧就业竞争。实则不然,优质的就业市场从来不是名额争夺,而是人岗匹配。政策放宽带来的不是竞争的加剧,而是选拔的优化,让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脱颖而出,让青年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北京的这一政策调整,看似是身份认定的细微变化,实则是对青年发展规律的尊重,对就业公平的践行。它告诉每一位青年:人生的赛道从来不是单向冲刺,暂时的停顿、尝试的弯路,都不会成为被淘汰的理由。
愿更多地方能跟进这种包容的政策导向,让应届生身份不再是“过期作废”的限时券,而是支撑青年探索的“底气卡”。当每一份才华都能被看见,每一次尝试都能被包容,青年的就业之路必将更宽更顺,城市的发展也将因这些活力满满的身影,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王济川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