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又有4个乡村入选,至此,我国已有19个“最佳旅游乡村”,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风光秀美、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乡村,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这样的乡村,让人亲近自然、走进田园,告别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压力,同时又能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确实令人向往。(人民日报11月14日)
当联合国旅游组织的名单再次镌刻下中国乡村的名字,19个“最佳旅游乡村”的荣耀,不仅是数字的领跑,更是一幅村美、人和、业兴的时代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这些散落于山水之间的乡村,既是游客逃离喧嚣的诗和远方,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活力支点,它们用自然之韵、人文之魂、产业之基,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表达。
乡村的吸引力,始于生态本底的颜值,更源于宜居宜业的内涵。从浙江余村关停矿山后的绿意盎然,到无数乡村完善的交通网络、便捷的公共服务,乡村早已告别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成为既有现代设施之便、又有乡风民俗之淳的理想栖居地。这种颜值与内涵的双重提升,背后是对农民意愿的尊重,是对城乡均衡发展的追求,当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不断提高,农民不必远赴城市就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城市居民也能在田园间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城乡之间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同步拉近,双向奔赴的美好图景自然形成。
乡村的生命力,在于生态价值的“变现”,更在于多元价值的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中得到最生动的印证。余村的生态旅游让人均收入增长10余倍,证明良好生态不仅是养眼的风景,更是增收的资产;丹寨县的“非遗+旅游”模式,让苗族蜡染、古法造纸等传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带动了群众就业。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乡村只能靠种地谋生的传统认知,将生态、文化、农耕等多元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乡村在差异化发展中实现与城市的良性互动,既保留了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意境,又拥有了产业旺起来的发展动能。
乡村的凝聚力,藏于“乡愁密码”的坚守,更显于城乡要素的融通。乡村旅游的火热,本质上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生动实践,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流向乡村,激活了乡村的沉睡资源;乡村的农产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走进城市,丰富了城市的生活场景。这种要素流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的共享,更是观念的碰撞与文明的交融:城市的现代理念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乡村的农耕文明让城市居民重拾精神家园。正如丹寨非遗工坊里,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正如余村的民宿中,都市生活方式与田园作息的兼容,城乡之间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有机整体。
19个“最佳旅游乡村”只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更多乡村正在城乡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它们证明,乡村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而是充满潜力的增长极;城乡融合不是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保持本色、彰显特色,与城市携手走向共同富裕。当每一个乡村都能守住生态底线、激活文化基因、壮大特色产业,当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发展机会均等、文明成果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图景必将更加动人,而这,正是“最佳旅游乡村”总数世界第一背后,最值得珍视的发展密码。(郭元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