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假,家长不放假”,一句调侃,道出了春秋假推进中最现实的痛点。近日,成都等地宣布支持中小学探索春秋假制度的消息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放假没人带,饭都没人做”,更何谈“诗与远方”。
春秋假是教育改革的积极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还能增进亲子关系,进一步拉动消费市场。但这些美好愿景实现前提是,孩子们能走出校园、踏出家门。春秋假之所以难落地,根在我国家庭兜底模式单一。社区专业志愿服务短缺,老师一旦放了假,孩子没人能看护;公共服务资源不平衡,大小城市的场馆配置、社区阵地差距较大,孩子没地方可玩;带薪休假、公共假期选择性执行,家长休假成空谈,孩子没人带着玩。
推动好政策真正惠及万千家庭,做好改革配套衔接必是关键。浙江是全国首个全省推行春秋假制度的省份,杭州甚至从2004年就开始实行、从未间断。他们的“四同步”经验很有借鉴意义:一是时间同步,春秋假具体时段提前公布,与周末连休形成5天假期,家长同步安排带薪休假;二是托管同步,学校、社区设立托管班,按年级配比名额,引入科技、体育等公益课程,解决“看护空档”;三是资源同步,博物馆、科技馆等公益场馆假期免费开放,就近就便安排各类活动;四是保障同步,多部门联合保障,尊重区域、学段差异,因地制宜弹性安排,确保假有所托、托有所质。
放眼国际,许多国家在春秋假安排上已形成成熟体系。奥地利、法国、德国等通过立法保障,允许父母将育儿假切分至幼儿园、小学放假期间,短期休假也能领取津贴,实现小假期、大用途;瑞士、挪威政府与社区共建低收费假期营地,体育、科学、艺术主题全覆盖;奥地利鼓励企业与社区合作开设“假期俱乐部”,政府对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形成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家庭付一点的成本分担机制。这些做法均体现了一个共性:使社会治理体系成为一种坚实的依托,让假期不是教育的“真空期”,而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
说到底,春秋假不是简单的放假,而是“放”得其所、“托”得安心。当配套制度与春秋假期同步落地,当政府、学校、社区、市场多元主体紧密衔接,家长才能从焦虑中解脱,孩子才能真正走向“诗与远方”,这场教育改革也就真正赢得更多认同与支持。
作者:袁强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