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牙刷冠以“牙科用毛刷”之名、小小牙线取名“牙科洁治器”,就能跻身第一类医疗器械;面膜等护肤品写成“敷料”,就能归为第二类医疗器械……近日,据央视财经报道,一些地区的药店和生产企业,联手将普通日用品打造成医疗器械,明目张胆宣传“可刷医保购买”。
套路看似简单却暗藏猫腻。生产企业改个名称、换个包装,将防晒口罩包装成医用防护品;药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医保结算系统变成违规收款工具;部分消费者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态,用医保余额购置日常用品。一家生产防晒口罩和防晒袖的公司,先将商品打造成医疗器械,再以“医用级更干净、更安全”作宣传噱头,与全国近2万家药店签订合同,金额达9000万元,可见乱象之猖獗、波及之广泛。
医保基金是百姓的救命钱,每一分都浸透着纳税人的汗水,牵动着患病家庭的希望。有癌症患者为凑齐化疗费四处奔波,有慢性病老人精打细算使用降压药,这些真实的民生场景,与药店货架上“医用级”牙刷形成刺眼对比。当医保资金被用于购买日用品,意味着真正需要的患者可能面临报销延迟、额度紧张等问题。
乱象屡禁不止,根源在于三方失守。生产企业利欲熏心,钻政策空子变造产品;药店见利忘义,把社会责任抛之脑后,甚至与企业勾结分利;监管环节存在盲区,医疗器械分类审批与医保结算衔接不畅,给违规操作留下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商家刻意渲染医用概念,误导消费者认为“刷医保更划算”,这种诱导式消费,本质上是对医保制度的恶意透支。
医保基金的安全,关乎社会保障体系的根基。近年来,从国家医保局曝光的典型案例来看,从虚假住院到违规售药,医保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但核心都是利用制度漏洞攫取不当利益。此次曝光的日用品变医疗器械事件,提醒我们监管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细化医疗器械分类标准,明确界定医用与民用的边界,让企业无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打通监管数据壁垒,实现生产、销售、结算全链条监控,对违规者从严处罚,让药店不敢违、企业不能违。
守护医保基金,不仅需要监管发力,更需要全民共识。消费者要认清医保的保障属性,拒绝用救命钱购买非必需品;企业和药店要守住商业底线,明白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医保卡里的每一分钱,都承载着民生温度,容不得任何算计与挪用。唯有多方合力、标本兼治,才能让医保基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为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王雯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