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近日,多名男女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抛撒纸片拍摄视频,自称“放肆地挥撒”,引发公众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担忧。当地林草局已介入调查。当洁白的纸片在翠绿的草原上空纷飞,这群游客或许以为捕捉到了诗意瞬间,却不知这看似浪漫的行为,正暴露出现代旅行中日益扭曲的“伪仪式感”对自然伦理的践踏。
这场纸片狂欢背后,是社交媒体时代“打卡文化”的异化。为了制造“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部分游客不再满足于静静欣赏草原的壮美,非要通过人为制造场景来强化存在感。从薰衣草田里踩出“心形”空地,到长城砖石上刻字留念,再到如今草原上的纸片纷飞,这种以破坏为代价的创意正在各个景区蔓延。纸片飞舞的画面固然在短视频里吸睛,却让草原从生态家园沦为了摄影背景板。更令人忧心的是,参与者以“可降解糯米纸”的说辞自我开脱,而这种辩解恰恰暴露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无知。呼伦贝尔草原属于生态脆弱区,任何外来物质的介入都可能打破微妙的生态平衡。降解需要时间,而在此期间,这些纸片可能被野生动物误食,可能覆盖草场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更可能随着大风扩散污染更大范围。
我们不禁要问:何时起,人与自然相处需要靠制造垃圾来证明到此一游?真正的旅行体验,本应是放下手机、打开心灵去感受天地之大美。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今人却要用纸片纷飞来制造美感,这何尝不是一种审美能力的退化?当游客高呼“放肆地挥撒”时,他们挥撒的不是浪漫,而是对自然的轻慢;收获的不是点赞,而是生态的伤痕。真正的仪式感应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在辽阔草原面前感到自身的渺小,是在风吹草低时领悟生命的庄严。
此事不能止于个案处理。文旅部门应当与社交媒体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对明显破坏生态的“打卡”内容进行风险提示甚至限流。旅游景区不妨在门票、导览中明确“无痕旅行”守则,让每位游客在踏入草原前就知晓:这里的每一株牧草都在守护着北疆生态安全,不容任何形式的亵渎。更重要的是重塑旅游教育,告诉每一个踏上草原的人,最美的照片存在心里,最深的敬意是悄然离去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也不留下一张纸屑。可借鉴日本富士山的治理经验,通过持续二十年的“带走的只有照片”教育活动,让生态意识内化为每个登山者的自觉行为。
“风中的纸片终会分解,但落在心上的生态伤痕却难以抚平。”这场纸片风波恰是检验现代人自然观的试纸。当我们与自然相遇,最动人的仪式感不该是人为制造的场景,而是静立草原聆听风声时内心的震撼与谦卑。保护草原不需要华丽的表演,只需要每个到访者都能明白,我们只是这片土地的过客,而非主宰。唯有当喧嚣散去、纸片落定,草原依旧以它亘古的沉默教导我们——真正的永恒,从不需要通过“留下什么”来证明。
作者:王志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