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饭碗”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国家根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与扎实的成效,勾勒出过去五年我国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清晰轨迹,印证着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粮食安全的底气,始于“仓廪实”的物质保障。产量是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发布会上披露的核心数据令人安心:“十四五”时期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较“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意味着每一个中国人的“饭碗”里都装得更满,也彰显出我国粮食流通保障能力的跨越式提升。通过持续推进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已超过7.3亿吨,较“十三五”期末新增5800万吨,其中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的仓容达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让粮食仓储从“安全储粮”迈向“绿色优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有仓存粮”到“优仓储粮”,充足的储备与现代化仓储设施,共同构筑起抵御风险的坚实屏障,确保粮食市场运行始终平稳有序。
粮食安全的成色,显于“产业链”的提质升级。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安全保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十四五”期间,我国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推动传统粮食产业焕发新生机,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已突破4万亿元大关,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品牌、优质产品竞相涌现。在生产端,“十四五”时期我国年均粮食收购量保持在4亿吨以上,市场化收购占收购量九成以上,既畅通了农民售粮渠道,又保护了种粮积极性,守住了农民利益底线,成为激活市场活力的关键引擎。在加工端,通过修订《小麦粉》《大米》等国家标准,引导企业摒弃过度追求“精、细、白”的倾向,同时挖掘米糠、麸皮等副产物的利用潜力,让粮食资源实现“吃干榨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升级,让“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粮食安全的底线,守于“严法治”的持续加固。“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成为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标志着粮食安全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理新阶段。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性法规规章陆续出台,粮食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监管治理方式的创新同样亮眼,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建成,实现各级各类政府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人防+技防”的“穿透式监管”模式,让每一粒粮食都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大国粮仓”颗粒归仓。同时,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的持续开展,高压执法态势有效遏制了涉粮违法违规行为,守住了管好“大国粮仓”的纪律红线。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从1.4万亿斤的产量新高到500公斤的人均占有量,从7.3亿吨的仓容保障到全覆盖的数字监管,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制度创新的力量,是科技赋能的成果,更是全民守护的共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必将持续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让14亿人的餐桌更丰盛、更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
作者:王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