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兰石医院因一则“喜报”陷入舆论漩涡——医院将9月份门诊量7577人、手术426台等数据制成“喜报”庆祝,引发公众强烈质疑。尽管院方解释称是员工误将内部数据发到朋友圈,但公众的愤怒并未因此平息。当医院把患者的病痛和焦虑简化成冰冷的数字,并以此作为“业绩”炫耀时,医疗的初心已然扭曲。(中国新闻周刊)
这则“喜报”之所以刺痛公众神经,是因为它赤裸裸地展现了部分医疗机构对“数据”的病态崇拜。门诊量、手术台数本应是衡量医院服务能力的参考指标,但当它们被包装成“再创佳绩”的喜讯时,便彻底变了味。每一个门诊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病人——可能是深夜排队求医的老人,可能是担心孩子病情的家长,也可能是因疾病陷入经济困境的家庭。当医院把病人越多越好当成荣耀,却对患者的痛苦视而不见时,所谓的“成绩”不过是数字的狂欢,而非医疗价值的体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数据崇拜折射出医疗行业的普遍困境。在财政拨款有限、竞争压力加剧的背景下,部分医院不得不以“病人流量”作为考核指标,甚至变相鼓励多看病人、多做手术。但医疗的本质是治愈,而非流水线生产。当医院开始用“喜报”庆祝病人数量时,医患信任的裂痕只会越来越深。我们不禁要问:如果门诊量越高越好,那么是不是病人越多,医院就越成功?如果手术台数代表业绩,医生会不会为了完成指标而放宽手术指征?这种逻辑推演下去,只会让医疗行为逐渐偏离救死扶伤的本心。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此前,浙江某医院曾因“急诊人次突破200万”庆贺,深圳某医院也曾因“手术量破千”引发争议,最终均以撤稿、道歉收场。这些案例反复证明,医院的公信力,不是靠数字堆出来的,而是靠每一次真诚的诊疗、每一份对患者的共情积累起来的。当医院把“病人流量”当作政绩来宣传时,公众看到的不是医院的实力,而是赤裸裸的逐利冲动。
公众的愤怒,本质上是对医疗异化的担忧。当医院把看病变成生意,把病人变成数据,医患关系必然走向对立。我们需要的不是门诊量冠军,而是真正能解决病痛的好医生;我们期待的不是手术量第一的虚名,而是医疗行为对生命的敬畏。如果医院连最基本的同理心都丢失了,再高的门诊量,也换不来患者的信任。
这则“喜报”事件,给所有医疗机构敲响了警钟。医疗行业需要激励,但不能以牺牲患者尊严为代价;医院可以追求效率,但不能忘记治病救人的根本。真正的喜报,应该是患者康复后的感谢,是社会对医疗公平的认可,而非医院自我标榜的数字游戏。如果医院连病人痛苦和业绩增长的界限都分不清,又如何谈得上以患者为中心?
医疗的初心,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好越重要。兰石医院的“乌龙”喜报,该让所有医疗机构反思:我们究竟是在治病救人,还是在追逐数据?当医院学会用患者的笑容而非门诊量来衡量成功时,医患信任才能真正重建。毕竟,真正的医疗成就,不在报表里,而在每一个被治愈的生命里。
作者:王志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