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
作为晚辈会发现身边的老年长辈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啰嗦
总在叮嘱反复确认
常常让人难以理解
人老了就会这样吗
这种啰嗦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061乐动健康·心有灵犀》
邀请了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
专家刘斌
继续为我们答疑解惑
专家 刘斌
1
人老了显得啰嗦是因为啥呢?
家庭日常中,老年人“啰嗦”“反复叮嘱”的行为十分普遍:子女上班前,长辈半小时内多次提醒“降温带厚外套”,即便得到回应仍补一句“上次不听就感冒了”;家人旅行时,长辈反复检查行李箱,念叨“身份证、充电器、晕车药别落”,出门后还追着叮嘱“到了报平安”。这些行为常让晚辈不耐烦,却少有人察觉,这并非“故意啰嗦”,而是老年阶段特殊心理的外在表现。
从老年心理学视角,这类行为背后有四重关联紧密的核心成因。
其一,记忆系统老化的“信息传递补偿”。研究显示,老年人记忆呈“选择性衰退”:远期自传体记忆(如年轻时工作、养育子女细节)因情绪深刻保留完整,但工作记忆(短时储存处理信息能力)显著下降,难以一次性记住“带钥匙、关煤气、锁门”等连贯任务。这种缺陷让他们担忧“信息没传到位”——不确定自己是否叮嘱过、怕晚辈没记住,便通过反复提及补偿记忆不足,确保关键信息被接收。比如反复提醒“带身份证”,本质是用重复强化信息,避免记忆偏差导致失误。
其二,控制感丧失的“生活主导权争夺”。步入老年,长辈“掌控范围”缩小:身体机能下降,难像从前操持家务;子女独立后不再依赖其建议;智能设备、新社交规则让他们 “跟不上节奏”。这种“失控感”引发焦虑,而 “反复叮嘱”成为重新掌控生活的方式——通过关注家人饮食、出行、健康,以“提醒”参与家庭事务,证明自己仍能 “主导”部分生活,缓解“被边缘化”的不安。如反复检查行李箱,实则是通过确认细节,找回对“家庭出行”的掌控感。
其三,自我价值感缺失的“角色证明”。老年阶段常伴随“社会角色剥离”:退休后从 “职场人”变“闲人”,子女成家后从“家庭支柱”变“被照顾者”。这种转变易让长辈产生“我没用了”的怀疑,而“反复叮嘱”成为证明价值的途径—— 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如“降温加衣”“出门带证”)是子女所需,通过“提醒”传递经验,就能证明“仍有作用”,避免陷入“价值真空”。饭桌上反复劝吃,本质是通过关心饮食,确认自己“家庭照顾者”的角色仍在。
其四,情绪安全感需求的“焦虑缓解”。老年人对“风险”感知增强,担心子女出门遇意外、家人因疏忽生病、生活出突发状况。这种焦虑促使他们用“反复叮嘱”缓解——“说出来”“确认对方知道”,能产生“风险已规避”的心理暗示,获得情绪安全感。如反复叮嘱“到了报平安”,并非单纯啰嗦,而是通过“确认反馈”的约定,减轻“担心子女失联”的焦虑,让自己安心。
2
该如何应对该种境况呢?
从老年心理学核心理论看,“啰嗦叮嘱”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而是老年人在认知、情绪、社会角色多维度适应中的 “适应性反应”,需结合专业理论解析本质。
认知心理学层面,可借助巴尔特斯“毕生发展理论”的“补偿性选择最优化模型”:老年人认知功能(如工作记忆、加工速度)下降时,会主动用“重复”作为补偿策略——一次传递信息效率低,就通过多次重复优化效果,确保目标达成。比如工作记忆容量下降,长辈无法一次性记住 “带钥匙、关煤气、锁门”,便分多次提醒,将复杂任务拆为单个信息点传递,这是认知资源有限时,为“家庭事务不出错”做的优化选择。
情绪与社会关系层面,卡斯滕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提供关键视角: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对“时间”的感知从“未来导向”转为“当下导向”,会优先投入能带来情感满足的关系,“反复叮嘱” 正是情感联结的方式。长辈的“啰嗦”不是“求关注”,而是通过关心细节传递“我在乎你”的信号——提醒加衣是怕生病,劝吃饭是怕饿着,核心是“维系情感亲密”。同时,埃里克森 “生命周期理论”指出,老年人处于“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若无法通过“传递经验”“参与家庭”获得自我认同,易陷入绝望,而“反复叮嘱”是“整合自我”的方式:通过传递经验,确认人生经历“有价值”,完成自我认同构建。
此外,认知偏差会加剧该行为:老年人易出现“可得性偏差”——更易回忆“负面经历”(如“没带钥匙被锁门”“没加衣感冒”),并认为这些事“可能再发生”,便通过反复叮嘱规避风险;“投射效应”也有影响——长辈将自己的担忧投射到家人身上,认为“我担心的,家人也该重视”,反复提醒却忽略子女实际需求(如子女觉得“天气不冷,不用穿厚外套”)。
应对需从“理解需求”出发,构建“子女-长辈-社会”三位一体策略,而非简单制止或忍耐。
子女层面:核心是“共情回应+主动反馈”,满足长辈情绪与价值需求。避免用“说了八百遍”“别啰嗦”否定,改用“情绪回应+行动确认”,如长辈提醒加衣时回应“妈,我知道您担心我感冒,厚外套已经放包里了,您放心”,既认可关心,又确认“信息已接收”,减少重复动机;主动“提前告知”,如出门前说“钥匙、身份证、充电器都带齐了,到了给您发视频”,提前打消长辈风险焦虑,从源头减少叮嘱;定期“请教经验”,如问“妈,您做红烧肉的方法能教教我吗?”,通过寻求经验让长辈感受价值,避免其靠“反复叮嘱”证明作用。
长辈自身层面:关键是“认知调整+角色重建”,减少对“叮嘱”的依赖。社区或家庭可引导长辈参与“认知训练”(如老年大学的记忆力课),通过记单词、拼图改善工作记忆,减少因记忆不足导致的重复;鼓励培养新爱好(如书法、种花、广场舞),通过“书法班学员”“广场舞领队”等新角色重建自我价值,避免将“家庭叮嘱”作为唯一价值来源;尝试“工具辅助”,如用手机备忘录记 “要提醒子女的事”,说过一次就划掉,避免“忘记是否说过”导致的重复。
社会支持层面:重点是“心理科普+资源供给”,为长辈提供适应支持。社区定期开展老年心理学讲座,用通俗语言讲“记忆老化”“控制感需求”,让长辈理解“啰嗦”是正常反应,减少“我是不是老糊涂了”的自我怀疑;设立“老年心理服务站”,邀请咨询师提供辅导,帮助调整过度焦虑,学习健康情绪调节方式;组织“代际互动活动”(如长辈经验分享会、年轻人教长辈用手机),让长辈理解子女生活节奏,减少投射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也让子女更懂长辈需求,实现双向理解。
长辈的“啰嗦叮嘱”,藏着对家人的牵挂、对自我价值的渴望与对生活的不安。只有从老年心理学视角读懂这些需求,用“理解”代替“不耐烦”,用“支持”代替“否定”,才能既缓解“啰嗦”困扰,又维系与长辈的情感联结——那些重复的话语里,装的都是沉甸甸的爱。
《1061乐动健康·心有灵犀》
播出时间每周一12:00——13:0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