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集体发声,将预制菜推向舆论焦点。这个被贴上便捷标签的产业,在满足现代人快节奏饮食需求的同时,也因安全风险与信息不透明引发广泛质疑。当标准化生产遇上个性化需求,当效率逻辑碰撞品质原则,预制菜的发展之路,始终在便捷与安心的天平两端寻求平衡。
预制菜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在快节奏生活与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它既是都市白领的“厨房救星”,也是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帮手”,更是特殊时期的物资保障力量。作为食品工业化的代表,预制菜的兴起背后,是农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但产业发展的车轮绝不能碾过消费者的权益,便捷的优势更不应成为掩盖安全的遮羞布。
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上是现代社会传统与革新、效率与温度的缩影。我们享受科技带来的饮食便利,却也难舍灶台氤氲的“人间烟火”。毕竟,食品从来不仅是能果腹的能量来源,更是承载家庭记忆、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预制菜产业要想真正扎根市场,就必须跳出只谈效率的单一逻辑,在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与饮食文化的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点。
网络曝光的“科技与狠活”、添加剂滥用、标签模糊等问题,直指行业标准缺失与监管滞后的痛点。当消费者无法从包装和餐盘上辨别食材新鲜度,当商家以次充好的违规成本远低于收益,当监管行动总是慢于问题曝光,整个行业终将陷入信任崩塌的恶性循环。要知道,食品行业的生命线从来都是信任,这条线一旦断裂,重建之路远比扩张更为艰难。
所以,让预制菜告别“模糊菜”的标签,保障消费者吃得明白,需要多方合力。餐饮商家有义务在菜单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品,不搞“隐性消费”;政府需加快顶层设计,建立预制菜分类分级标准体系,完善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全链条监管机制;企业更要摒弃短视思维,将品质管控、安全溯源纳入长期发展战略。事实上,透明化从不是行业发展的阻力,而是赢得信任的通途。
面对预制菜浪潮,我们无需全盘否定其价值,也不能对现存风险视而不见。唯有坚守消费者至上原则,建立严格的安全标准与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才能让便捷与安全在天平两端真正平衡,让预制菜成为丰富餐桌的优质选择,而非食品安全隐忧的代名词。毕竟,舌尖上的安全永远是我们讨论预制菜所有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张如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