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娄底,一所幼儿园将“教小朋友擦屁股”纳入课堂,引发网友热议并获广泛点赞。9月12日,该园朱园长回应称,此举是园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体现,课程主要面向小班和中班新生,旨在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帮助3至6岁幼儿掌握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荔枝新闻9月13日)
湖南娄底一所幼儿园因教授孩子如何擦屁股登上热搜,意外收获全网点赞。没有质疑、没有嘲讽,有的是一边倒的支持与叫好。这堂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生活课,恰恰击中了无数家长与教育者的心:真正的幼儿教育,本就该回到生活本身,让孩子在学会自理中走向独立。
对3至6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会自己擦屁股,远不止是一个卫生动作那么简单。它关系到手部精细动作的协调、如厕流程的顺序理解、清洁标准的判断,更是一种“我能自己做到”的心理突破。在现实中,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仍不能自理基本卫生,老师不得不频繁帮忙处理大小便事务,而这背后往往是家庭代劳过多与幼儿园回避此类教学的共同结果。将这堂课搬进教室,用游戏化、分步骤的方式示范操作,让孩子在模拟中学习、在重复中掌握,不仅是教技能,更是教责任、教自信。
这件事引发共鸣,是因为它凸显了一个被遗忘太久的常识:生活即教育。尤其是在童年早期,吃饭、穿衣、洗手、整理物品……这些日常琐事,才是孩子最真实、最迫切的学习内容。掌握这些能力,意味着他们不再完全依赖成人,开始建立“我自己来”的主体意识,这无疑是人格成长中最珍贵的一步。
而在不少幼儿园深陷“抢跑教育”的当下,这类课程的设置更显得意义非常。识字、算数、背单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教学重点放在学术知识的提前灌输上,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需要的基础生存能力和社交习惯。这种“小学化”倾向,看似是“赢在起跑线”,实则可能剥夺了孩子通过动手操作、真实体验来实现发展的关键机会。事实上,教育部多年来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小学化”,提倡“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正是希望幼儿教育回归孩子真实的发展节奏。
娄底这所幼儿园的做法之所以被广泛认可,也因为它契合了社会对教育该做什么样的事的重新思考。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相较于早早刷题、机械记忆,孩子是否快乐、是否独立、是否懂得如何生活,才是衡量早期教育成功与否的更关键指标。我们最终要培养的,不是一个“早会多少知识”“倒背如流诗词”的神童,而是一个能适应环境、照顾好自己、有信心面对挑战的小小生活家。
正如该园朱园长所说,“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这句话背后,是一种可贵的教育清醒:童年不是一个急于赶路的阶段,而是一段值得好好体验、细腻经营的成长时光。幼儿园不是学前集训班,而是孩子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练习场。在这里,他们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照顾自己、如何理解规则,而这些,恰恰是比任何知识都更根本的生存素养。
好的教育,未必多么高大上,而是能看见真实的人、真实的需求。教孩子擦屁股,看似小事,却是教育回归本质的一个温暖信号。只有当更多幼儿园愿意放下对成绩表现的执念,转向对真实成长的守护,我们才能真正给孩子们一个完整、幸福、有准备童年。
最后想说的一句话是:其实,幼儿园的“擦屁股课”也是在给家长“擦屁股”,因为孩子都上幼儿园了,家长不应该早早教会他们了吗?家庭教育更应该侧重于生活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将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词倒背如流……
作者:郭元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