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的方向盘,第一次真正握在了外乡人手里。近日,包括昆明、上海、大连在内的14个城市相继取消出租车司机户籍限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项曾被视作“铁门槛”的制度性壁垒悄然瓦解,背后不仅是就业市场的规则重构,更是一座城市如何拥抱新市民的深层叩问。
长期以来,户籍如同一道透明的墙,隔开了本地与外来、保护与开放、保守与流动。许多城市以“便于管理”“熟悉路况”“保障本地就业”为由,将出租车行业圈为本地人的“专属饭碗”。然而,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当导航软件能精准识别每一条小巷,当网约车早已打破户籍壁垒,当“用工荒”成为许多城市的常态,这样的保护性限制愈发显得格格不入。
取消户籍限制,绝非简单的政策松绑,而是一场关于公平与效率、保护与开放的地方治理实验。它既回应了“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诉求,也直面了城市运力短缺的现实困境。但政策放开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摘下户籍的“护身符”后,城市能否真正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能否让外来司机从“能进来”到“留得住”“过得好”?
放开限制之后,市场竞争必然加剧。本地司机担忧饭碗被抢,外地司机盼望公平对待,这样的情绪碰撞在所难免。但健康的市场经济从来不怕竞争,怕的是不公平的竞争、无底线的内卷。政策制定者需警惕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竞争失序带来的服务质量下降、行业生态恶化。这就要求监管必须跟上,从简单的户籍审核转向更精细化的服务质量管理,建立以安全、技能、信用为核心的新型行业准入体系。
更深一层看,出租车行业的户籍改革,映照的是城市包容性的大命题。一个司机能否真正融入城市,不仅取决于他能否手握方向盘,更取决于他的孩子能否就近入学、家人能否方便就医、社保能否无缝衔接。倘若公共服务仍以户籍为界,那么政策放开充其量只是“半扇门的敞开”,外来劳动者依然会是城市的“边缘人”。
城市的活力,源于流动;城市的伟大,在于包容。从古代的市集到现代的都市,繁荣之地从来都是八方来客、四海皆居。唐宋时期的广州、泉州,商船云集、胡汉杂处,靠的不是封闭保护,而是开放包容的制度设计。今日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每一座渴望发展的城市,都应以制度之暖拥抱每一个奋斗者。
取消户籍限制绝非终点,而是一系列改革的起点。它呼唤的不仅是出租车行业管理的升级,更是整个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新定位。从识别“你是哪里人”转向服务“你是什么人”。当城市不再以户籍划界,而是以贡献衡量、以需要回应,它才能真正成为托举梦想的共同体。
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会因保护而繁荣,却会因开放而强大;不会因排斥而高贵,却会因包容而温暖。出租车驶向的不仅是下一个路口,更是一座城市值得奔赴的未来。( 绵一评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