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某小学的一则建议引发热议:学校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理由是可能存在安全风险。教育局随即回应称该建议非强制性,并将核实来源。一时间舆论哗然,约40%的反对者直指此举“给家庭增添负担”。这看似出于好意的安全建议,实则折射出某些政策制定中的简单化倾向与对现实民情的疏离。
接送孙辈是中国城市最温暖的日常图景之一,晨曦暮霭中,他们牵着小手穿越街巷,不仅是家庭的守护者,更是维系社区亲情的重要纽带。以“安全风险”为由建议取消老人接送资格,无异于因噎废食,既忽视了老年人丰富的看护经验,也漠视了这种代际互动的情感价值与社会意义。安全漏洞应当通过完善交通设施、加强安全教育等方式弥补,而非简单转移责任。
这道安全建议的背后,更折射出对双职工家庭困境的忽视。在生活成本高企的当下,多数家庭依靠双方工作才能维持生计。若不让老人接送,谁来接?父母请假接送?雇佣专职人员?这些选项对普通家庭而言无不意味着沉重的额外负担。政策制定者若只提出问题而不考虑解决方案,只是将社会责任的皮球踢回给家庭。好的公共政策应当纾解民生痛点,而非制造新的焦虑。
真正负责任的安全建议,应当更具建设性与人性化。学校可以组织交通安全培训,让老人和孩子共同参与;可以与交管部门合作,在上学放学时段加派安全员;可以推广“爱心护学岗”,动员社区志愿者参与疏导。这些措施比一纸“不建议”更有温度,也更具实效。
政策善意需要通过合理方式落地,否则,再好的初衷也可能变成“何不食肉糜”式的尴尬。我们的社会正在快速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依靠老人支持运转。各项政策的制定应当更加体察现实民生,尊重代际互助的传统,用智慧与温度解决安全问题,而不是用简单禁令将责任推回家庭。
别让一道冰冷的安全建议,寒了无数默默奉献的老人心。当我们谈论孩子安全时,不能忘记守护这份安全的,正是无数家庭携手编织的温情之网。( 绵一评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