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开小红书,不少用户本想寻找生活攻略、学习干货,却被热搜榜单上“明星机场穿搭细节”“某艺人私人行程”等词条占据视线,这类缺乏价值的明星琐事,正悄然挤走有意义的信息空间,成为污染网络生态的“微尘”。近日,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对小红书依法采取约谈、责令整改等处置措施,正是以监管“利剑”直指乱象根源,向平台失职行为果断亮剑,为亿万网民守护这片共同的精神家园。
网络空间虽无实体边界,却连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绝不该成为明星琐事炒作的“狂欢场”。曾几何时,不少平台为抢占流量红利,将算法指挥棒偏向娱乐八卦:一条明星的日常动态能轻松斩获百万点击、千万讨论,而科普博主的科研解读、公益组织的帮扶故事,却只能在角落默默无闻。这种“流量至上”的畸形导向,不仅让部分用户陷入“娱乐至死”的认知漩涡,更扭曲了网络文化的价值航向,当年轻人打开手机,满屏都是明星绯闻、私人琐事,那些关乎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优质内容便没了立足之地,长此以往,网络生态只会沦为低俗化蔓延的温床。
此次对小红书的处置,绝非监管部门的偶然出手,而是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严格践行,更是对平台主体责任的严肃警醒。作为拥有海量用户的内容平台,小红书本应扛起信息筛选“守门人”的职责,算法推荐时,该优先推送实用的生活技巧、积极的人生感悟;热搜审核时,该果断屏蔽无意义的明星炒作、低俗话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小红书显然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中放松了监管防线,任由不良信息在热搜榜单等重点环节肆意泛滥,这种对责任的漠视,既是对用户信任的辜负,更是对自身长远发展的短视之举。
有人或许会质疑,如此严格的监管,是否会束缚平台的发展?事实恰恰相反。去年,某社交平台主动清理低俗八卦内容,加大对正能量内容的扶持力度,不仅用户留存率稳步提升,更收获了有温度、有深度的良好口碑;反观一些沉迷流量炒作的平台,即便短期内获得热度,最终也因内容质量持续下滑被用户抛弃。这足以证明,平台的生命力从不在博眼球的琐事里,而在有价值、有内涵的内容中。监管不是制约发展的枷锁,而是指引行业行稳致远的指南针,它倒逼平台跳出流量迷思,回归内容创作与传播的本质。
如今,网信部门的处置措施已落地见效,但维护网络生态的战斗远未结束。守护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既需要监管部门持续握紧“利剑”,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更需要所有互联网平台主动担责,将社会责任融入运营每一环,既要优化审核机制,织密不良信息“过滤网”,让明星琐事无处遁形;也要调整算法逻辑,搭建正能量内容“传播桥”,让优质内容真正“出圈”。当每个平台都能守住责任底线,当监管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我们定能彻底拨开流量迷雾,让网络空间回归天朗气清的本来模样,让亿万网民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收获成长力量。(西安网特约评论员杜才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