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显示,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为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也系全球首次。
用电量,向来被视作经济运行的“晴雨表”。7月单月用电量首破万亿,表面看,是多轮高温与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层看,这一数据释放出更为积极的信号,它标注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十足,也折射出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
用电量攀升,凸显中国经济复苏的长期动力和内在活力。作为用电的“压舱石”,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近六成的第二产业用电保持向上势头,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1至7月,第二产业用电量3.7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7月当月,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工业生产稳中向好,高技术制造业和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实体经济运转高效,构成了用电量增长的底层逻辑。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1至7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6%,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2.3个百分点。透过用电量增长,表明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新动能发展势头强劲的大趋势,照见中国经济体量跨越式发展的缩影,也照见超大规模市场和庞大工业体系良好运转的宏阔图景。
用电量首破万亿,是对电力系统承压能力的实战检测。万亿千瓦时,这是中国电力史乃至全球电力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一历史新高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测试”报告,是对电力系统承压能力的实战检测。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今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多地用电负荷创新高,拉动当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河南、陕西、山东、四川、安徽、湖北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超30%。在如此严峻的挑战下,全国电力系统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了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正常秩序。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我国多年来通过发电及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电力调度、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等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成果,证明了中国电力系统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时的抗压能力和可靠性。
用电量结构优化,彰显中国能源结构的绿色嬗变。从7月数据来看,代表新能源的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量快速增加,占比接近总量的1/4,表明我国能源绿色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我国创纪录的用电规模之所以值得关注,另一重意义在于它建立在能源绿色转型基础上。用电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佐证,它表明中国经济正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从2015年中国历史性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到2025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月度用电量超1万亿千瓦时,10年间,中国的能源安全得到保障、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月度用电量实现翻倍增长,如今单月用电量已相当于东盟国家全年用电水平。
万亿度电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注脚,透过这一数据,也能看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与深刻转型,彰显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当前,中国经济虽面临内外挑战,但用电量结构的变化表明,新质生产力已逐步接替传统动能,高质量发展路径愈发清晰。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优化电力结构与能效标准,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在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协同中行稳致远。这一万亿千瓦时,标注的不仅是当下活力,更是通向2030年13万亿千瓦时可持续增长的阶梯。(董宏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