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会关注“有车主反映50升油箱被加了67.96升汽油”问题,8月28日,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车主投诉加油被多收200元的情况属实,其原因初步判定为加油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而导致重复计费。随后,中石油四川成都销售分公司就此事发布情况说明,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致歉,对社会各界的监督表示感谢。
真相大白,加油站“油耗子”的污名得以洗清。这起事件系加油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所致,加油站并非主观“偷油”。尽管法律层面加油站守住了底线,但事件背后暴露的管理漏洞和应急能力的缺失,却值得所有企业深思。
纵观事件全程,加油站的应对显得被动而笨拙。当车主提出合理质疑时,工作人员第一反应是坚称“加油机无误”,而非系统排查或主动协助溯源。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反映出企业内部纠纷处理机制的僵化与服务意识的匮乏。更遗憾的是,后续加油站以个人名义退款200元的做法,看似平息事端,实则暴露了用钱息事的惰性管理思维,放弃追查真相,也错失了主动修复系统漏洞的机会。
技术故障或许难以完全避免,但管理机制本应成为纠错的第一道防线。调查显示,此次异常交易是2863笔中唯一的一笔错误,恰恰说明其预警机制形同虚设。一个健全的金融交易系统,理应对加油量、笔数、流水、现金等多维度数据实施自动校对,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触发警报甚至暂停服务,而非静待消费者发现问题。
加油站并非主观“偷油”,但零差错应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根本措施是增强自我发现、报告和纠正错误的能力,而非依赖消费者的警惕来兜底。倘若加油站能定期自检、主动排查,甚至在发现计费异常后主动联系顾客退款,其赢得的社会信任将远胜于事后的任何解释。
“被动失职”虽不同于主动作恶,但其对消费者信心的侵蚀同样深远。举一反三,对更多企业而言,唯有将透明、高效、主动嵌入管理基因,才能真正筑牢诚信的基石。别再让消费者的细心成为维护权益的唯一防线,企业的进步,源于对每一个错误的敬畏与修正。(董宏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