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一起“家长质疑校服质量问题被拘留”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甘肃庆阳市宁县盘克镇男子邓建国,因质疑儿子学校校服质量并通过抖音发布视频,被宁县公安局以“寻衅滋事”行政拘留7天。虽经行政诉讼二审,法院认定警方处罚程序违法、事实证据不足,撤销原处罚并判令赔偿国家赔偿金,但这一事件的影响远未结束,其背后折射出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中国青年报8月13日)
从事件本身来看,邓建国质疑校服质量并非无中生有。校服标签标注成分与实际检测结果不符,夏季校服棉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这些都是确凿的事实。家长作为消费者,对关乎孩子健康与权益的校服质量提出疑问,是在行使正当的监督权利。在与学校沟通无果后,选择网络发声,也是希望引起更多关注,推动问题解决,这是公民在合法渠道受限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本应得到理解与重视。
然而,警方的处理方式却令人费解。以“寻衅滋事”对邓建国进行行政拘留,不仅与事实不符,也与行政执法应有的严谨、公正、谦抑原则背道而驰。在整个过程中,警方似乎更关注所谓的“不实言论”,而对校服质量这一核心问题视而不见,这种本末倒置的执法行为,不仅伤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执法机关的公信力。这不禁让人质疑,执法过程中是否存在权力滥用、利益输送等问题?是否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左右执法的天平?
这一事件也暴露出相关部门在监管与处理问题上的漏洞。市场监管部门在检测校服质量时,最初竟出具“符合要求”的结论,而无视标签与实际成分不符、棉含量不达标的问题,直到舆论发酵才责令企业整改,这显然是监管失职。而一审法院以“应通过正当途径维权”为由驳回起诉,将网络监督排除在合法渠道之外,也未能为公民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使得邓建国的维权之路异常艰辛。
如今,宁县已成立工作专班重新调查此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而应借此机会,深入反思,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明确公民监督权的边界与范围,保障公民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和诉求,对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只要公民的言论基于事实,没有恶意造谣、诽谤,就不应被随意打压。另一方面,执法机关要强化法治意识,严格规范执法程序,确保每一次执法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在面对类似纠纷时,应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调查,依法处理,而不是选择性执法。
此外,对于校服采购等涉及民生的关键领域,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引入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杜绝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家长质疑校服质量被拘事件不应只是一个孤立的热点,而应成为推动法治进步、完善社会治理的契机。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法治的护航下,公民的维权之路不再艰难,监督之责能够得到充分履行,社会更加和谐、公正、有序。(董乔楠)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