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的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公示”中,一名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事迹引发轩然大波。齐某全程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陪爷爷逛北京天安门、工作中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教操作、入户帮做家务,这些事迹都传递着温暖与善意,然而“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这一细节,却让不少网民质疑,这些事迹是否太过平凡、琐碎,不足以支撑其成为吉林好人候选人。
在舆论的压力下,白城市文明办迅速做出回应,取消了齐某的候选资格,并表示将对相关材料进行二次审核。这一事件看似因一句“炒菜多放辣椒”而起,实则反映出公众对于道德模范评选标准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吉林好人”作为省级层面的荣誉称号,其评选结果应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能够真正代表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其“含金量”应该是不低的。公众期待的是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树立起道德标杆的事迹和人物。如果入选事迹过于普通平凡,一些吃喝拉撒的日常也称为“先进事迹”,就会让人觉得评选门槛过低,难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齐某的种种善举。她对家人的关怀、对工作中老人的帮助,都体现出了良好的品德和素养,这些日常的点滴善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同样值得我们点赞和学习。但作为“吉林好人”候选人,在事迹的呈现上,需要有更高的标准和更突出的闪光点。毕竟,道德模范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认可,更是要为社会树立榜样和标杆,激励更多的人向上向善。如果选树的典型过于普通,几乎人人都能做到,这样的“好人”就会失去引领示范意义。
从此次事件中,我们也应看到道德模范评选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一方面,评选标准应当更加细化和明确,让公众清楚了解什么样的事迹能够符合“吉林好人”的要求,避免出现误解和争议;另一方面,评选流程需要更加公开透明,从基层推荐、实地复核到公示反馈,每一个环节都应接受公众的监督,确保评选结果公正、公平、公开。只有这样,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才能真正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尊重,发挥出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
“吉林好人”是“高标”不是“低配”。这样一个省级荣誉称号,要经得起道德的审视,无论道德境界还是个人修为,都要高于普通人。“吉林好人”评选风波,是一次对道德模范评选工作的审视和反思。它提醒我们,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道德榜样这件事情上,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让每一个当选的道德模范都能经得起道德高标准的检验,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而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当“吉林好人”。
李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