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
显示我国23.76%的老年人
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受
其中26.4%的老年人
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当“银发抑郁”被误读为“脾气古怪”
代价是失眠、失能
老人为何越来越不开心
《1061乐动健康·心有灵犀》
邀请了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
专家焦娜
为我们展开讲讲
老年人抑郁的原因
老年人抑郁的原因
老年人抑郁的原因复杂且多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健康问题
长期受慢性疾病折磨,身体疼痛或功能衰退,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产生绝望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未被及时发现和治疗,尤其独居老人更易因孤独加重心理问题,重则产生自杀念头。
2. 社会与家庭因素
家庭支持缺失:子女疏于照顾、情感疏离,或因经济、赡养问题引发矛盾,导致老人感到被抛弃。社会孤立:退休后社交圈缩小,朋友离世或疏远,缺乏情感交流,长期孤独感累积。
3. 经济与生存压力
经济拮据,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或基本生活开支,尤其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老人易陷入困境。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如无人养老、疾病恶化),产生“拖累他人”的想法。
4. 心理与认知变化
丧亲(如配偶、子女去世)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难以适应独居生活。认知能力下降(如老年痴呆),伴随情绪波动、自我价值感丧失,可能出现冲动性自杀行为。
5.怕拖累
一些老年朋友退休后环境和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有些患上较为严重的身心疾病,就觉得自己成了“废物”,不仅无法继续为子女打点生活,还会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于是,每天都在沉重的“负疚感”中生活着,最后不堪这种感觉的折磨而选择自杀。还有一些老人在家庭面临困境时,为了不拖累子女,一些老人就会陷入抑郁。殊不知,老年人抑郁会长久地困扰着、刺痛着儿女的心,更加困扰儿女的生活。而且,子女长大后,有照料父母的伦理职责及心理反哺的心理需求。所以,老年人不要擅自“剥夺”子女回报父母的权利。
6.孤独感
部分老人、特别是丧偶独居老人,可能因为性格孤僻、内向,加上子女、亲友平时疏于过问,也会导致孤独抑郁心理越来越严重。
7.偏执
有些老年人,脾气暴躁,敏感多疑,心胸不够开阔,一旦产生激烈的代际冲突和其他的急性人际关系冲突,很容易走上轻生路;还有一些老人“大家长”作风严重,年轻时在家里都是自己说了算,可是到了老年后与子女还是“大家长”作风,导致冲突严重,产生抑郁。
遇到上述情况应该如何调节呢?
1、自我宽慰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同时,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气躁跟自己过不去。
2、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知识
老年人年纪大了,身体的各项功能也会下降,所以平时抽些时间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识,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化的苗头,应及时进行自我纠正和和向他人倾诉。另外,家属一定要提示痴呆老人远离可能的危险,去除危险因素。因为对于你来说可能是安全的东西,而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就可能是危险的事物。
3、寻找精神寄托
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间改变了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难免会使人有空虚无聊、孤独落寞之感,因此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心理变化。要消除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诸如读书、园艺、绘画、音乐、书法、旅游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等。还应该抽些时间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找朋友谈谈心,一吐心中的不快,在善意的劝导、热心的安慰下,使精神的痛苦得以消除。
4、针对“健康痛苦”
缓解躯体与心理双重压力。协助规范治疗慢性疾病,通过药物、理疗等减轻疼痛,必要时请医生调整方案,避免因“治不好”产生绝望。告诉老人:“身体不舒服时,我们一起想办法缓解,您不是一个人扛着。” 减少其对疾病的恐惧和无助感。
5、针对“孤独/被抛弃感”
重建情感连接。家人增加陪伴时间,哪怕只是一起做饭、看电视,也能传递“被需要”的信号;鼓励老人联系老朋友、参与社区活动(如广场舞、棋牌组等),拓展社交圈。
若因丧亲难以释怀,可引导其回忆美好往事,或通过写日记、整理老照片等方式寄托情感,告诉老人“思念是正常的,但您好好活着,也是对逝去的人一种安慰。”
6、针对“经济/养老焦虑”
提供实际支持与安全感。明确告知老人经济安排(如医保报销、养老金规划),让其知道“不会没钱治病、没人管”;若经济困难,协助申请低保、养老补贴等社会支持。用具体行动消除顾虑,比如:“您的药费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我陪您去复查。”
老年人抑郁甚至有轻生念头往往是“绝望感”的累积,调节的核心是让其感受到“被需要、被关爱、有希望”。家人的耐心、社会的支持、专业的干预缺一不可,及时发现信号、主动介入,才能有效帮助老人走出危机。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