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吉林大学的学生在酷暑中集体支起帐篷过夜,当山东烟台南山学院多名学生因中暑送医,当青岛大学的宿管人员在高温下不幸离世,这背后不仅是“装空调”的现实需求,更成为检验高校办学理念的一场大考。在极端高温天气日益频繁的当下,关于宿舍空调的讨论,其实是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深入讨论,大学之道的宏大叙事背后,应该给予师生怎样的温度?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发展,往往有着一套评价体系,高校管理者们热衷于追逐科研论文数量、重点实验室规模、学科评估等级等“硬指标”,却常常忽视师生合理诉求。这也就导致大学在资源配置上出现失衡,一方面,部分大学豪掷千金建设豪华校门、地标性图书馆;另一方面,学生却要在没有空调的蒸笼宿舍中辗转难眠。在许多高校的预算优先级中,装空调作为后勤保障,常常被排在末位。这种价值排序的错位,让师生不再是教育的主体,而成为了达成排名目标的工具。当高校将“双一流”建设简化为冰冷的指标竞赛,却对师生在酷暑中的痛苦视而不见,教育二字的内涵显然没有被真正理解。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已从偶发事件转变为常态。在此情境下,宿舍空调已从“提升舒适度”转变为“基本需求”。那些以“东北传统上不需要空调”为由拒绝改善宿舍条件的高校管理者,其思维仍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中。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滞后思维背后,隐藏着对弱势群体的漠视,那便是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自费住进宾馆,而经济条件有限者只能忍受煎熬。教育公平不应止步于入学机会的平等,更应体现在校园生活中的基本生活保障。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高校已开始正视这一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大连民族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北方高校相继启动宿舍空调安装工程,这对带动更多高校安装空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2024年初,国家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为高校改善住宿条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这种转向并非意味着放弃学术追求,而是主动打捞公众的声音,体现了对个体诉求的关怀。
大学教育不应止于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应通过全方位的校园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对生命尊严的认知与尊重。当一所大学愿意克服资金、技术等重重困难为学生安装空调时,实际上践行了最生动的育人实践,传递出每个人的基本需求都值得被看见和重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其中,“至善”二字,正是提醒大学应该多关注师生的基本需求,倘若不能对自己的师生细心呵护,不将相关资源进行分配,就难言真正的“大学之道”。
刘颂寒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