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媒体 西安门户
西安网评:厕所革命岂能搞形式主义?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07/22 10:45 阅读量:

  耗费230余万元,新建23座高标准公厕,却常年挂着锁、关着门,“领导视察才开门”,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7月20日,山西运城市稷山县农村公厕建而不用被央视曝光,话题冲上热搜。7月21日,当地发布通报表示,情况属实,安排部署整改工作,严肃追责问责。

  厕所革命本是惠及民生的好事。从城市到乡村,一座座整洁卫生的公厕,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关键细节。在浙江衢州,农村公厕与乡村旅游结合,成了风景线;在陕西咸阳,公厕管理引入村民监督,确保时时可用;在广东清远,旱厕改造与污水治理同步推进,让乡村既干净又宜居。这些成功案例印证着一个朴素道理,民生工程好不好,关键看群众用不用、满意不满意。而稷山县的锁着的公厕,把民生工程做成了面子工程,背离了厕所革命的初衷,也暴露了一些地方治理中的虚浮作风。

  耗资建成的公厕为什么会沦为摆设?说到底,是政绩观出了偏差。有些干部把建公厕当成完成任务的指标,只算投入多少、建成多少的数字账,不算群众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的民心账。在他们眼里,只要工程验收合格,照片拍得好看,汇报说得漂亮,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后续管理维护、群众实际使用,早已不在考虑范围。这种唯上不唯实的心态,让民生工程变成了秀场,23座紧锁的公厕,锁住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群众对干部的信任。

  管理上的缺位,让好事成了摆设。高标准公厕需要日常维护,水电费、保洁费、设备维修费,每一笔都要落实。但有些地方只重建设投入,不重管理保障,建好后便撒手不管。没人管、没钱管、不会管,最终只能一把锁了之。更有甚者,把公厕当成应付检查的道具,平时锁着门节省开支,领导来了临时开门装装样子。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让公共设施成了昂贵的摆设,也让群众看清了形式主义的真面目。

  破解建而不用的困局,需要制度发力,更需要观念转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厕所革命不是建多少座公厕的数字游戏,而是要让每一座公厕都能真正服务群众。在规划建设时,多听听村民的意见,看看建在哪里方便、怎么管理合适;在投入上,既要算建设账,更要把维护费用纳入预算,确保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久。

  厕所虽小,却连着大民生,监督问责必须跟上。对那些建而不用、摆样子走过场的公厕,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仅要追究建设者的责任,更要问责管理者的失职。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让村民参与公厕管理,设立监督电话和公示栏,让每一座公厕的使用情况都晒在阳光下。

  作者:王小川

编辑:钱江

4001000000000000

分享

网络台APP下载

西安网APP下载

   电脑版 陕ICP备09025004号
      @2000-2025西安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