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出现多名“公益修路”的自媒体博主。他们使用自售的感压型沥青修补材料,在全国多地修补马路的坑缝,其中包括山东、上海外滩、浙江高速服务区等地,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是有益公众的善举,能及时改善路况,保障出行。也有人对“公益修路”的合规性产生质疑,若未报批、私自修路政府部门是否会追责?(极目新闻7月15日)
这事的争议点,恰恰戳中了现代社会的两个痒处,一边是老百姓看见坑就想填的朴素善意,一边是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制度逻辑。当博主们踩着未凝固的沥青拍胸脯“保用五年”时,我们或许该问,补路的铲子,到底该握在谁手里?
仔细看这些视频,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博主总爱强调用的是“自家产品”。某宝店铺里,同款材料179元一袋,销量已挂上小黄车。这让人想起街头“免费美容”的套路,先给你半边脸试用,想消掉另半边脸的洗面奶泡沫?得掏钱。
更值得警惕的是安全隐患。市政工人修路要封道、验路基、上压路机,而网红们往往扫扫灰、倒点料、踩两脚了事。上海某高架下的“修补秀”里,博主甚至背对来车方向施工。这种拿安全换流量的做法,与其说是公益,不如说是危险的真人秀。
尽管支持者辩解“人家自掏腰包修路,总比没人管强。”但翻翻《公路法》就知道,私自修路就像私拆承重墙。即便为整栋楼好,也是违法。浙江曾有村民自费3万给村里修路,结果因毁林被判刑;安徽一个村组长带人修路毁坏7亩林地,最后得补种120棵核桃树。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公共服务不是拼乐高,不能谁有热情谁就往上搭一块。市政部门“不建议私自修路”,但“一般不会处罚”,这种看似骑墙的态度,背后是现实治理的复杂性。今天你填个坑,明天他改个道,后天有人往路基里塞点“祖传秘方”,这条路到底该找谁负责?说到底,还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坑洼道路长期得不到修复,才给了这些博主表演的空间。
所以,要实现多赢,得从制度补位和公众参与两方面发力。完善制度设计,明确公益修路的合法边界;提升市政效率,加速响应道路损坏问题;强化监管与科普,引导公众通过合法途径参与治理。只有市政部门主动作为,公众通过合法渠道参与,才能共同守护道路安全与城市文明,让公益修路真正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而不是引发争议的坑洼。
路面的坑,拿沥青能填平;制度的坑,得用责任来夯实。别让下一次感动,又来自本该不必存在的“善意”。
作者:丁慎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