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底前,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完善建筑垃圾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筑垃圾治理却成为城市发展中的“老大难”。据统计,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高达20多亿吨,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小型山脉的体量。这些建筑垃圾若得不到科学处置,不仅会挤占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会引发扬尘污染、非法倾倒等环境与安全隐患。《意见》犹如一把“金钥匙”,为破解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
全链条治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控”。以往建筑垃圾治理存在“重末端、轻源头”的弊端,而此次政策首次构建起覆盖“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在源头管控环节,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施工和全装修交付等举措,从根本上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例如,装配式建筑可使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少60%以上,真正实现“少产生、不产生”的治理目标。运输环节是治理的关键节点。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地方通过“技防+人防”手段筑牢防线。比如,江苏新吴区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每周开展4次以上专项整治,2024年4月以来已查处渣土类案件49起,罚款38.3万元。这些举措如同为运输环节戴上“紧箍咒”,让偷排乱倒无处遁形。
资源化利用,变“城市垃圾”为“城市资源”。建筑垃圾并非真正的垃圾,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政策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50%以上,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在技术层面,分拣、破碎、固化等工艺已日臻成熟。智能分拣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精准分离混凝土块、木材、塑料等不同成分;嘉兴市余新镇将工程渣土通过固化技术转化为道路基层材料,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减少碳排放。这些技术的应用,让建筑垃圾“华丽转身”为再生骨料、环保砖等产品,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产业发展方面,中央财政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已支持92个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政策红利的释放,正吸引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投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智慧监管,用“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在数字化时代,建筑垃圾治理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政策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建筑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行全过程电子联单管理。这意味着每一辆运输车辆、每一批建筑垃圾都将拥有“电子身份证”,从出场到处置的全流程信息可追溯。通过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和全密闭装置,运输车辆实现提前出场预警、实时违法查处和事后证据追踪;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平台,可实时监控区域内建筑垃圾的产生、运输和处置情况,在及时监控违规行为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治理效能。
建筑垃圾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依靠法治力量保驾护航。政策明确要求加快地方立法进程。比如,目前泰州、漳州等地已出台专项法规,对建筑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置等环节作出详细规定,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法企业实施联合惩戒。资金保障方面,中央财政计划投入超200亿元支持20个城市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其中建筑垃圾治理是重点支持方向。地方政府也积极跟进,比如深圳市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激励垃圾分类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垃圾围城”到“资源循环”,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建筑垃圾治理的每一步跨越,都折射出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全链条治理、资源化利用、智慧监管和法治保障的协同发力,城市建筑垃圾终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动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宜业,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这不仅是政策的目标,更是我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期许。(董宏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