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媒体 西安门户
城事暖光丨西安网评:免费午餐买的是老人的舒心,暖的是社会的人心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07/10 10:06 阅读量:

  常言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而,在西安市还真有这样的美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俗语,在西安市御笔华府社区被赋予了温暖的新解。当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准时走进社区食堂,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时,这份“免费”不再是不劳而获的侥幸,而是社会为银发群体幸福生活写下的生动注脚。社区食堂的小小餐桌,承载的不仅是一日三餐的温饱,更是一座城市对老龄化社会的温情回应。

  免费午餐的推行,首先击中了老年人生活中的“吃饭难”痛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逐年攀升,他们的饮食问题常常被忽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买菜、做饭是日复一日的体力挑战;对于节俭了一辈子的老人而言,一顿像样的午餐可能因“怕麻烦”“怕花钱”而简化成馒头咸菜。社区免费食堂的出现,用热气腾腾的饭菜消解了这些困境——荤素搭配的套餐、软烂易嚼的口感、无需付费的便捷,让老人们不必再为一顿饭“劳心费神”。有老人坦言:“以前一个人在家,煮碗面条就是一顿,现在每天都能吃到热乎菜,比自己做的香多了。” 这种从“将就吃” 到“好好吃”的转变,正是幸福指数最朴素的提升。

  这份免费的背后,是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探索。社区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最懂居民的真实需求。西安市这一社区的实践,没有停留在政府“发补贴”“搞慰问”的传统模式上,而是通过食堂这一实体空间,构建起可持续的服务生态。食堂的运营资金来自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和社区集体经济支持,食材采购、菜品更新由专人负责,甚至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调整菜单——糖尿病老人有低糖套餐,牙口不好的老人有软食选择。这种“按需定制”的服务,让公共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更重要的是,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成了老人的社交平台,饭点时的欢声笑语、饭后的棋牌闲聊,让独居老人不再孤单,社区的归属感在烟火气中悄然增强。

  免费午餐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顿饭的范畴,它是对老有所养理念的具象化诠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既带来挑战,也考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在讨论养老问题时,我们常常聚焦于医疗保障、养老机构等“大事”,却容易忽略吃饭、出行这些“小事”。但对老人而言,“小事”即“大事”——能否体面、便捷地生活,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幸福感。社区食堂的实践证明,养老服务不需要多么宏大的动作,而是要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当老人不必为一顿饭发愁,当他们能在熟悉的社区里获得稳定的照料,老有颐养的愿景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有人或许会质疑:“免费午餐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会不会有人钻空子?”从实践效果来看,这种担忧实属多余。社区通过人脸识别、登记签到等方式规范管理,老人们则用自觉维护着这份善意——按需取餐、杜绝浪费成了食堂里的默契,甚至有老人主动帮忙收拾碗筷、维持秩序。这恰恰说明,当一项政策真正贴合民心,便能激发社会成员的共治意识。免费午餐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奔赴”:社会给予老人关怀,老人回馈以珍惜,这种良性互动让善意得以循环生长。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社区免费午餐是应对老龄化的“微创新”样本。当“9073”养老模式(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成为共识,社区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多数老人的晚年生活品质。西安市这一社区的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不必追求“高大上”的设施,而是从老人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不必依赖巨额投入,而是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合力。这种“小切口、大民生”的治理思路,正是破解养老难题的有效路径。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西安市这一社区的免费午餐,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温度。当越来越多的社区加入进来,当一顿热饭成为养老服务的标配,我们便能真正实现“让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的承诺。这份免费的午餐,买的是老人的舒心,暖的是社会的人心,它告诉我们,幸福或许藏在宏大的蓝图里,但更写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烟火中。(西安网特约评论员李翠)

编辑:钱江

4001000000000000

分享

网络台APP下载

西安网APP下载

   电脑版 陕ICP备09025004号
      @2000-2025西安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