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本科后大专?以为是玩梗,没想到竟然是真的!”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中,多个专业备注招生的对象是本科毕业生,引起了网民关注。“专升本”一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记者注意到,该校已经连续多年招收本科毕业生,人数和专业数逐步增加。7月1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该校招收本科毕业生的计划完成了,“报名人数还可以”。(羊城晚报7月3日)
这个消息一出,有人调侃这是“学历降级”,但细想之下,这何尝不是年轻人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
在山东某机械厂,专科毕业的小王正带着本科生徒弟调试数控机床。上个月,小王工资条上的数字是1.2万元,而他的徒弟,某二本院校毕业生,转正后工资是4800元。这样的反差,正在越来越多的工厂车间里上演。
这不是学历的贬值,而是价值的回归。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这些岗位不需要华丽的文凭,只要实实在在的技能。
“00后”大学生小李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三年前从某师范院校毕业,挤破头考编未果,转身报读了铁路职院的动车组检修专业。如今他戴着安全帽在郑州东站检修高铁,他说:“以前觉得坐办公室才体面,现在发现能让高铁安全运行更有成就感。”
这种观念转变背后,是年轻人对“铁饭碗”认知的升级。稳定的编制固然诱人,但身怀绝技又何愁饭碗?就像德国工匠可以世代传承精密制造技艺,我们的职业教育正在培养这样的“新工匠”。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把所有人都赶上独木桥。在浙江宁波,有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工程师学院”;在广东中山,“双师型”教师带着企业项目进课堂。这些探索告诉我们,当教育真正对接产业,学历的“正逆”就不再是问题。
最近网上有个热帖:“我985毕业,现在跟着中专师傅学焊接。”跟帖里没有嘲笑,反而满是点赞。这种包容,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统一的“产品”,而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当本科生坦然选择专科、硕士生乐意当技工、社会不再用学历丈量人生,我们离人尽其才的理想就更近了一步。这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或许正是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困局的一把钥匙。
作者:丁慎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