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我国江河保护治理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提出主要目标,部署重大举措,明确实施路径,对加快构建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具有重大意义。(人民日报)
江河保护治理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特点和人口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江河保护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动江河保护治理工作。
江河之危,生态安全面临的多重挑战。当前我国水生态形势依然严峻,多重压力交织。水资源刚性约束趋紧,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面临缺水问题,北方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问题突出,华北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部分江河出现断流、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敲响了生态安全的警钟。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选择。《意见》擘画了到2035年实现“江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战略蓝图,其背后是对“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文明规律的深刻把握。
破局之道,《意见》引领的系统治理革命。《意见》创新性地提出“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标志着从单点治理向系统治理的历史性跨越。强化防洪与生态协同理念,在推进防洪水库与蓄滞洪区建设的同时,要求“留出行洪排涝通道和蓄滞洪空间”,严控河道内耕地开发。同时,着眼水域陆域全域保护,构建“江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为骨架,湖泊水库湿地为节点”的生态廊道。
机制创新,破解治理梗阻的关键钥匙。树立一盘棋思想,近年来,在打破行政边界的流域共治上,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陕川渝三地为守护南水北调水源,在任河流域建立“联席会商+联合执法+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水质从Ⅲ类到Ⅰ类的跃升,多鳞白甲鱼等珍稀物种重现。长三角示范区创建“联合河长工作站”,对元荡湖实施全流域一体化管养,成为全国首个跨省贯通的生态岸线。小水电绿色改造释放生态流量,配套增殖放流恢复鱼类46种,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迈向深水区,尚需在完善跨域治理法治框架、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构建数字孪生流域等方面,持续攻坚,努力实现新突破。
江河保护治理是一场关乎文明的“大考”。从汉江源头的“守井人”志愿者到长江禁渔的退捕渔民;从跨界联合巡河的河长们到编制洪水风险图的技术团队,当亿万双手共同托起一泓清水,江河安澜的千年梦想终将在系统治理的智慧与行动中照进现实。这不仅是生态安全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董宏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