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此前曾曝光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溶洞垃圾的互联网博主“小符哥哥”符正称,他在湖南湘西永顺县高坪乡一溶洞发现了大量垃圾。其发布的相关视频显示,该溶洞洞口外有被挖开的道路,“之前是有一条车道,专门开车倒下去的”,他称,洞口处散落部分零星垃圾。下洞后拍到的画面显示,溶洞内部垃圾堆积成山,地下河中也浸泡有大量垃圾。(极目新闻6月19日)
短短一个月内,湖南两处溶洞接连被曝出堆积大量垃圾——先是张家界慈利县,后是湘西永顺县高坪乡。博主“小符哥哥”拍摄的视频显示,永顺县的溶洞内垃圾堆积如山,形成了一座高15米、直径30米的“垃圾山”,塑料袋、纸箱、水瓶等生活垃圾与地下河混杂,恶臭熏天,蚊虫滋生。更令人震惊的是,洞口原本有一条可供车辆通行的土路,显然是长期有组织倾倒的结果,直到舆论曝光后,当地才匆忙挖断道路、启动清理。
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质价值和生态功能。然而,在缺乏商业开发价值的地区,它们往往沦为监管盲区。垃圾长期堆积不仅破坏溶洞景观,更会污染地下水系统,危及周边居民饮水安全。永顺县的溶洞距离村庄仅1公里,垃圾渗滤液随暗河流淌,污染范围可能远超想象。此外,溶洞内的垃圾堆积松软,一旦发生塌陷,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然而,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何总是依赖自媒体曝光才引起重视?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日常巡查机制为何失灵?从永顺县的情况看,倾倒行为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长期存在,甚至形成了固定的运输通道。如果监管到位,本可及早发现并制止。
不得不说,这种舆论倒逼整改的模式,折射出基层环保监管的惰性——问题不曝光就不处理,曝光后才“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湖南两起事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均有大量未开发溶洞,它们是否也面临类似命运?地方政府是否真正摸清了辖区内溶洞的生态状况?如果没有系统性排查,仅靠偶然曝光,许多污染可能已持续多年却无人知晓。
溶洞的生态价值不应因其“无利可图”而被忽视。它们不仅是地质遗产,更是地下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溶洞,需要多管齐下,其一要强化属地责任。将溶洞保护纳入基层环保考核,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杜绝监管空白。其二要严惩非法倾倒。对组织垃圾倾倒的个人或企业追究刑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其三要推动公众参与。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村民、探险爱好者等成为“生态哨兵”。其四要探索可持续管理。对具备旅游潜力的溶洞合理开发,对无开发价值的加强封闭保护。
环境治理不能总靠“网红曝光”来推动。如果每一次生态破坏都要等到自媒体揭发才整改,那么我们的环保体系仍是被动和脆弱的。溶洞的悲剧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
苑广阔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