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展览分布在老馆区和北区场馆两个区域。老馆区原有展陈面积0.8万平方米,北区场馆新增展陈和公共服务面积3.2万平方米。原老馆区展出文物800余件,现新、老馆区共展出文物2000余件,其中,新上展文物200余件。
老馆区呈“一轴两翼”式空间布局,由碑林第一至第七展室、石刻艺术室、石刻艺术馆组成,立足西安碑林历史风貌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优化参观路线,充实展览内容、完善辅展信息、增加互动展项等方式,切实提升了碑刻文物的展示效果。
第一展室“宝刻儒光——《开成石经》展”,围绕《开成石经》本体,以《开成石经》的刻立背景、迁移经过、历代保护和研究成果为主线,以七朝石经遗存、石经刊刻历史和儒家经典体系的形成为辅线,全面展现了《开成石经》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第二展室“清刻《孟子》专题展”,陈列清刻《孟子》《大学》《中庸》及《赋贾公赠刻孟子诗》《贾汉复补石经孟子诗》等碑刻,通过加装隔震设施,确保文物安全稳定,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导观众了解碑刻细节和碑文内容。
第三展室,主要陈列汉《仓颉庙碑》,前秦《邓太尉碑》、《广武将军碑》,隋《孟显达碑》,唐《道德寺碑》、《李畅碑》、《郢州刺史碑》,宋《大观圣作之碑》、《德应侯碑》、《折克行神道碑》,元《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京兆知府刘尚神道碑》等历代碑刻,聚焦碑刻形制的种类、发展演变和时代特色。
第四、五、六展室,主要展出历代石刻线画,士人、名家诗文书迹刻石,以及反映社会史、地方史、西安碑林史的史料碑刻,兼顾了展览的知识性、普及性和趣味性。
第七展室,陈列“关中本”《淳化阁帖》,该展厅增加互动展项,配合展厅灯光和展览设施的改造,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及“二王”书迹,观展体验大大提升。
石刻艺术室重点展示汉唐陵墓石刻精品,包括东汉走兽、陕北东汉画像石、李小孩石棺、李寿石葬具、献陵石犀、唐石灯、老君像等。本次提升改造,不但对建成于1963年的老建筑进行预防性保护,还新增文物17件(组),通过现代化展陈手段,对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进行全方位更新。
“星耀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珍品展”,位于一层东、西展厅,通过26方碑刻珍品和中国碑文化、王羲之书法精神、颜真卿书法精神、柳公权书法精神、唐代佛教文化、碑刻生命之传续等六组专题,全面展示了西安碑林馆藏碑刻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彰显了西安碑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集之地的至高性和唯一性。
该展览中,颜真卿书《马璘残碑》,柳公权书《杨承和碑》《严公贶墓志》等3方碑志为首次展出“颜柳”碑刻。《马麟残碑》出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记载了大唐“中兴猛将”马璘的生平事迹,据《马璘墓志》推测,此碑乃为马璘去世后新修家庙时所立。为更好展示此碑,我馆文保团队历时数年修复残损碑体、制定保护方案,方使《马璘残碑》具备展示条件。至此,我馆所藏七方颜真卿碑刻已全部对外展示。
“汉字•书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历史展”,位于负一层东、西展厅,围绕馆藏600余件(组)石刻、书画、古籍、档案等展品,以汉字和书法的发展演变史、碑林的形成史为中心,彰显西安碑林作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地标在守望历史、赓续文明中的重要意义。
该展览中,琉璃鸱吻、唐人写经、唐代印刷品、金代整拓《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宋、元、明刻珍贵古籍版本等珍贵文物均是首次与公众见面。金代整拓《集王圣教序》墨色深重、拓工精细,1973年维修《石台孝经》时从碑身中发现,推测此拓本为金正隆五年(1160)整修西安碑林时所留,对比北宋拓剪裱本,文字虽有所缺失,但碑断之前整拓,仍十分珍贵。
“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位于负二层北侧展厅,以唐代雕塑最高成就的代表“昭陵六骏”为展示对象,呈现其生命历程和世情百态,展现了“昭陵六骏”超越时光的文化生命力。展览中还增加了1套《昭陵六骏》椎形拓、北宋《昭陵六骏碑》、《大清防护昭陵碑》等珍贵拓本,进一步丰富了“昭陵六骏”的艺术表现力。
“丝路石语——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位于负二层东展厅,以西安碑林珍藏的碑刻墓志为核心展品,让亘古遗存的碑志倾诉丝绸之路的故事。展览中的米继芬墓志、苏谅妻马氏墓志、燃灯石台等展品,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历史,加深了观众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与认同。
“贞珉千年——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展”,位于负二层东展厅,通过200余件(组)文物,讲述了于右任先生在丰富碑林藏品体系、支持文物保护事业中的崇高思想,以及鸳鸯七志斋藏石的文化价值。该展览中,于右任书法作品、于右任藏《礼器碑》《仲尼梦奠帖》《麓山寺碑》等珍贵拓本、于右任书正气歌刻石等均为新上陈文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