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2021年至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年至2020年)增加36种……这是9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北省召开的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直观展示长江禁渔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新华每日电讯》5月12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长江里的水生生物逐渐减少。推进长江禁渔,正是为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
长江禁渔,为全局计,为子孙谋。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保护好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由于人为干扰,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酷渔滥捕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白鱀豚、白鲟多年不见踪迹,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均为极度濒危物种。长江禁渔,刻不容缓。
长江禁渔成效显著,珍稀水生物种归来。各地积极开展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渔政亮剑”“平安长江”“春季护渔”区域会战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非法捕捞。长江江豚种群状况是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晴雨表”。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江苏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共观测到长江江豚336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65头。长江湖北段成为长江江豚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就连靠着大海的长江江苏南通段,长江江豚也频繁出现。珍稀水生物种归来,是长江禁渔取得的成果。
生产方式绿色变革,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人类生产生活是影响长江水质的重要原因。沿江省份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努力让长江水生物种得到更好的栖息环境。化工围江,曾是困扰长江的顽疾。沿江数千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湖北宜昌对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降至20%以下。在江苏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拆迁“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整治“小杂船”162条(户),拆除河道周边各类违建6.5万平方米,持续拓宽新能源项目发展空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长江水质越来越好。
强化渔民生计保障,托起渔民“稳稳的幸福”。长江十年禁渔,涉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党中央高度关切20多万渔民的生计问题。各地持续加强跟踪调研和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努力稳就业、强保障、促增收。14.5万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万名生活困难渔民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应帮尽帮、应保尽保。广大渔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应当时刻关心关注,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解决好渔民上岸后的生计,可以提升广大渔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长江十年禁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持续抓好长江禁渔各项工作,方能守护长江水生生物生生不息,让万里长江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李兆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