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心机商标”的讨论热火朝天:“xx0添加”酱油、“壹号土”猪肉、“120W”充电器等等。许多网友表示自己也有被商家绕进“文字迷宫”、掉进消费陷阱的经历。(央视网4月24日)
从“山里来的土”鸡蛋,到“0添加西”梅;从“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再到“120W”充电器,这些听起来极具吸引力的商标,实则是商家利用文字游戏制造的假象。商家利用消费者追求绿色、天然、高效等心理,通过注册“土味十足”、夸大功效的商标,诱导消费者选购,从而抬高售价。可一旦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发现实际情况与心理预期相差甚远,便会对品牌乃至整个行业产生信任危机。
从法律角度看,这类“心机商标”游走在法律边缘。《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虽然部分“心机商标”在构成上未直接触犯禁止性规定得以注册通过,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明显误导了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些“心机商标”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商标申请量逐年递增,审查工作时效要求高,审查员难以对每个商标是否具有误导性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另一方面,商标申请人通过各种手段规避审查,部分代理机构也为了利益协助客户恶意抢注、囤积商标,使得市场上这类不良商标层出不穷。
“心机商标”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环境,当一些企业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得短期利益时,容易引发其他企业效仿,导致市场竞争不再基于产品品质和创新,而是陷入欺骗与误导的恶性竞争中。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信誉受损,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也会逐渐丧失,最终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让市场回归正轨,监管必须发力。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商标注册的审核把关,对于已流入市场的“心机商标”,及时查处,宣告无效,并对违规商家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明确一些容易引发误导的概念使用标准,从制度层面堵住文字游戏的漏洞。
对于企业商家而言,商业价值应建立在诚信经营的基石之上。依靠“心机商标”或许能在一时吸引消费者眼球,获取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唯有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坚持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小小的商标,不仅是商品的标识,更是市场经济的“信用名片”。只有摒弃“心机”,回归品质与诚信,市场才能风清气正,企业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王济川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