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从社区广场的普法长廊到校园课堂的情景模拟,从云端直播间的案例解析到田间地头的流动宣讲,当下,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增强人们国家安全意识。
从雷霆万钧到润物无声,筑牢国家安全的立体防线。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既需要“零容忍”的刚性守护,也离不开“入人心”的柔性浸润。云南边境线上,移民管理警察在雨林中踏查的足迹编织成网,让跨境犯罪无所遁形;网络空间里,大数据监测系统24小时扫描安全漏洞,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穿上“防弹衣”。这些雷霆手段,是守护国家安全的“硬实力”。而更温暖的图景正在同步展开:江苏苏州的“国家安全文化集市”上,非遗传承人用苏绣针法绣出保密条例,让传统技艺成为普法载体;新疆乌鲁木齐的“国家安全家庭日”活动中,祖孙三代围坐共话边境稳定,让家国情怀在代际传承中扎根。刚柔并济之间,国家安全的防线既有无坚不摧的力度,更有春风化雨的温度,真正实现“惩治一个、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叠加效应。
从日常细节到时代命题,书写人人有责的安全答卷。国家安全不是遥远的海市蜃楼,而是渗透在衣食住行中的铜墙铁壁。当我们在朋友圈分享旅行见闻时,避开军事管理区的定位标注;在工作中处理涉密文件时,严守“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的准则;在网络购物时,警惕异常链接背后的信息窃取——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守护国家安全的“神经末梢”。十年间,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到《国家安全法》的修订,从生物安全法的出台到数据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安全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而更重要的进步,在于全民安全意识的觉醒:外卖骑手成为“城市安全吹哨人”,快递小哥主动报告可疑包裹,留学生自发维护国家形象……每个普通人都是国家安全的“细胞单元”,当千万个“细胞”都具备免疫力,整个国家的安全肌体才能充满活力。
从十年深耕到永续奋斗,共绘长治久安的时代画卷。今年的主题“走深走实十周年”,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十年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覆盖超20亿人次,国家安全科普读物走进百万家庭,“国家安全”成为社交媒体的高频热词,这些数字背后,是全社会安全认知的飞跃。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网络安全威胁隐蔽升级,生物安全风险暗藏玄机,维护国家安全的“攻坚战”永远在路上。正如陕西延安的“红色安全课堂”将革命时期的保密故事与现代科技防范结合,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浙江杭州的 “数字安全实验室” 向市民开放网络攻防演示,让抽象威胁变得触手可及——唯有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将国家安全融入时代语境,才能让“国家安全为人民、国家安全靠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当每个个体都能在心中筑起“思想防火墙”,在行动上成为“安全守护者”,我们便能在时代浪潮中稳立潮头,让国家安全的基石随着民族复兴的步伐不断夯实。
站在十年节点回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早已超越了一次主题活动的范畴,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集体共识与行动自觉。它是母亲对孩子讲述“保密就是保打赢”的家常话语,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严守数据安全的职业操守,是边疆牧民策马巡逻时守护国土的坚定目光。国家安全的大厦,由每一块“责任之砖”砌成;长治久安的愿景,靠每一份“守护之力”托举。当十四亿颗“安全之心”同频共振,我们定能在时代长卷上绘就最壮丽的国家安全图景。
作者:江竹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