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假、春节即将到来,许多年轻人与实际亲人相处的时间也悄然来临。有实际亲人却爱看“电子亲人”,许多“电子亲人”网红博主在一年内涨粉几十万,活跃度高的“活粉”比例惊人。(《济南时报》1月12日)
“电子亲人”是2024年网络热门话题之一,不少年轻人热衷于与“电子亲人”互动,向他们吐露心声,倾注真感情。与此同时,“断亲”现象在年轻人当中悄然流行,不少年轻人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
不过,无论是年轻人对虚拟的“电子亲人”倾注真感情,还是年轻人对身边实实在在的亲人“断亲”,这不是社会撕裂,没有必要忧心忡忡,也不必多度解读和指责,关键是要读懂当下年轻人选择“断亲”和对“电子亲人”倾注真感情背后的真实原因,正视年轻人的亲情需求。
实际上,年轻人选择“断亲”并不是他们不需要亲情,而是需要温暖的亲情。“电子亲人”的悄然流行,正是年轻人对温暖亲情渴望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由于学业、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不时陷入孤独、迷茫的困境。如果将这些问题向家人、亲戚倾诉吐槽,可能令他们担忧,还可能不被理解,招致批评教育甚至是指责羞辱。特别是很多亲人长期不在身边,但一见面就是各种超越亲人之间边界的“为了你好”“关心你”,诸如学习、工作、婚姻等方面的灵魂拷问,客观上让年轻人感觉受到了“冒犯”,“压力山大”,很不舒服,十分厌烦。这让年轻人对亲人感到失望,造成心灵伤害,逼得他们选择“断亲”,并把他们推向了“电子亲人”的怀抱。
“电子亲人”与现实亲人不同,在客观上满足了年轻人对温暖亲情的精准需求。虽然“电子亲人”是精心打造的人设,属于商业化运作,甚至有的“电子亲人”打着“亲情幌子”骗取流量。但是,“电子亲人”就像是一个情绪充电宝、心灵加油站,年轻人向“电子亲人”吐露心声,基本上会得到暖心安慰、正面鼓励,能让年轻人感受到亲情本有的温暖,可以帮助年轻人重建自信,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换言之,年轻人追捧“电子亲人”,不失为一种自我疗愈的选择。
其实,“电子亲人”终究无法代替真实的、深度的亲人关系,真正的情感支持和人际连接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建立、维护。让年轻人实现健康、稳定的人格成长,回归现实亲情,不再依赖、迷恋“电子亲人”,不能一味要求年轻人单向奔赴,而是要长辈与晚辈双向奔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多一些真诚,少一些伪善,修复亲子关系,建立高质量的亲情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
何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