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数学试卷火了,36道题、6页A4纸,平均每道题费时两分半,计划考试时间90分钟,结果延迟20分钟,还是答不完……最近,深圳南山区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因阅读量大而冲上热搜,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数学试卷秒变“阅读马拉松”现场,旨在顺应课改方向,遭受不少非议。诸如,“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 )发生的概率最小”,其中共有“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穿石”四个选项。句句有主谓宾,段段有原因结果。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要拨开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抓住作答点。尽管题目难度没有超纲,但明显背离了数学简约凝练的深层内涵。如此矫枉过正,本末倒置,新课改固然不能成为内卷阅读理解的借口。
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以跨学科、情景式课改培育综合素质。显然,数学试卷“内卷”阅读理解,滋生数学考试语文化的怪相,似乎难以真正考出学生真实的数学逻辑思维与运用能力。尤其,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规律性,若一味以融景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挡箭牌,忽视数学专业性培育、简约性尊崇,反而会吞噬素质教育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简单来说,素质教育不是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不过,每一次改革,必然会有阵痛期,理性辩证看待数学试卷语文化。正如有人指出,“考查的知识并没有超纲,只不过更考查综合能力”。诚如此言,让考试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本身就是课改的一大进步,其科学性、规范性、制度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只是,当以更加严谨、审慎的态度稳妥推进,既不能因为一张数学试卷因噎废食,也不能因为课改而盲目冒进。
从本质上来说,一张数学试卷抛出了一个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课题,如何平衡课改与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让考试更加贴近现实,又能诠释学科专业性。所以,对于一张数学试卷,没有必要“喊打喊杀”,上纲上线,毕竟,首尝螃蟹的人需要尊重与包容,才能让教育改革在试错之后找到更为科学正确的道路。否则,缺乏足够的试错耐心与探索精神,那么,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创新办法就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教育是容许学生拥有想象与思辨空间的,这也就决定了素质教育改革不应进入条条框框。跨学科、融景式、多维度测试,也给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点。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瞄准素质教育主线,聚焦教育强国主题,我们应理性与辩证看待一张数学试卷,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一条道走到底。
作者:段官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