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是金典牛奶,近看却发现是全典牛奶”“包装很类似,也是橙汁,名字却叫橙果粒”……“山寨”食品是外观与正品类似,价格却便宜很多的产品,有的虽然是合规厂家生产,但有侵权嫌疑;有的没有生产资质,缺乏食品安全保障。近年来,“山寨”食品在网购、外卖以及一些线下零食店再次冒头,值得关注和警惕。(11月18日,大河网)
“山寨食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在于其高超的“模仿艺术”。这些产品在外包装、字体、字形乃至整体设计风格上,都与正品达到了惊人的相似度,甚至不惜使用繁体字等手段来迷惑消费者,让人在不经意间落入陷阱。这种窃取手法之高明,无疑是对市场监管能力的一次严峻挑战,更是对消费者辨识能力的极大考验。
然而,“山寨食品”之所以能够肆虐,除了生产厂家的狡猾之外,消费者的心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价格明显低于正品的“山寨货”,不少消费者选择了视而不见,甚至因为贪图便宜而主动“入坑”。这种心态的普遍存在,无疑为“山寨食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让其有了可乘之机。
不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山寨食品”绝非小事。它不仅侵犯了正规厂商的知识产权,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些产品可能使用劣质原料,生产过程可能不符合卫生标准,甚至可能添加有害物质,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打击“山寨食品”,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山寨食品”生产、销售链条进行全链条打击,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同时,要加强市场巡查和抽检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率,确保问题产品能够及时发现、及时下架、及时处理。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提升自身的辨识能力和维权意识。在购买商品时,要仔细核对产品信息,对于价格异常低廉或包装过于相似的产品应保持警惕。一旦发现购买了“山寨食品”,要勇于维权,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同样重要。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对“山寨食品”危害性的认识。与此同时,要倡导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正规厂商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源头上压缩“山寨食品”的生存空间。
作者:江竹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