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老师因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条“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走红网络。该视频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晒出给自己班上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表示这种方法很有效;也有不少网友反对和谴责,认为未经家长许可上传网络,没有保护好学生的隐私。最终,这位老师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声道歉并迫于压力选择离职。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尊重,通过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激励学生修正缺点、完善自我、不断提升。遵守课堂秩序,也是学生锤炼修养、坚守规则的一种内在要求,更是维护良好学习环境的必然前提。显然,教师拿出一定的惩戒措施和有效办法,诸如给学生戴“小蜜蜂”倒逼其严格自律、不打扰他人,本无可厚非。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方式新颖出奇,以另外一个角度化解了学生控制不住嘴巴的短板与困境,也维护了良好有序的课堂环境。所以,简单的惩戒,换位的思考,给学生戴“小蜜蜂”一举多得,的确能起到塑造课堂秩序效果,也能替学生改掉上课爱说话的坏毛病。
只不过,教育传递善意与温情,必然建立在呵护与保护的基础之上。简单来说,任何惩戒措施或方式办法,都逃离不了替学生解决缺点、助其成长的根本目标。因此,给学生戴“小蜜蜂”没有错,上传网络广而告之却有些欠妥。首先,孩子处于心智未成熟、心理塑造期,任何过重的关注点与“聚光灯”,都极有可能给其童年健康成长留下阴影。再次,优化教育方式,分享工作经验,不能聚焦到围观孩子身上,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势必不是教育爱与包容的精神要义。
可见,教育理应在惩戒与保护上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让教师权威树立起来,才能教育出“站起来的人”;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明确惩戒的边界与底线,防止学生合法权益被侵占,比如,基本的隐私权应当被呵护。我们鼓励教师手握戒尺,创新方式,探索路径,让课堂变得更加充盈活跃,让每个孩子都能沉浸在知识海洋里,健康成长成才。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教师忽视保护与安全的课题,让孩子被无辜的“晒”在网上。
网络既不是法外飞地,更不是教育飞地。坦率来讲,网络上发布与分享课堂经验的视频不少,在交流教育经验、共享有益办法、提升教学水平上当然有所帮助。只是,不乏存有一些教师把孩子当做“流量收割机”,以贩卖教育的焦点作为吸引流量的手段,这点必须引起重视。规范教育工作内容上网,防止突破道德底线、逾越法律红线的现象发生,也是学生戴“小蜜蜂”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作者:段官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