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被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称为“博物之书”,被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称为“一方之全史”,被当代人称为:“地方百科全书”。
西安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方志记述无疑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地方志的重要发源地,西安有着悠久的修志传统,《三秦记》《秦地图》等早期地方志的重要形式——地记和图经,均诞生于西安。后来历经《三辅黄图》《西京杂记》等,到了宋代的《长安志》,更是被后世视为方志趋于成熟定型的标志。在一定意义上,西安地方志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地方志发展史的完美缩影。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志这一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被西安方志人传承发展。1989年西安市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全面启动,《西安市志》承载的内容上起事物发端,下至1990年底,全面、系统地记述从远古时期到1990年西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经过全市上下1000多名参与者10多年的艰苦努力,七卷本、800余万字、近3000幅图表的《西安市志》,至2006年全部公开出版。1997年,《西安市志》第一卷荣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授予的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2002年,《西安市志》第二卷、第五卷获西安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西安市志》第五卷、第二卷在陕西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分获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2008年12月,西安市启动第二轮方志编纂工作,新志承接前志,上限1991,下限2010年。至2020年11月,八卷本,近800万字、约3000幅图表的《西安市志(1990~2010)》公开出版。西安方志人心有高标,十二载心存敬畏,十二载笔耕不辍,十二载矢志不渝,尽最大努力载录了这二十年中,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中心城市,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奋斗历程。《西安市志(1990~2010)》获评2022年度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其中卷一、卷二、卷五、卷七,为陕西省第二轮志书质量评定优秀成果。
两轮《西安市志》,成为西安的大百科全书,在存史、资政和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