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媒体 西安门户
《古都先锋》(九) 党史故事:春风荡漾篮儿摇 跋山涉水奔向前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1/06/19 10:15 阅读量:10031

  

  讲述人:西安市第一保育院教师 白彬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一定忘不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在中国幼教发展史上,也有一次独一无二的“长征”路,那就是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的前身——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大转移的故事。

  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在延安成立,收托战区难童、烈士遗孤、出征将士子女、革命干部子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为孩子们点燃希望的火种。

  1946年11月,国民党胡宗南部侵犯延安,保育院接到党中央密令进行转移。于是,220余名老师和孩子开启了转移征程。

  由于敌军不断轰炸,保育院转移至绥德。炮火中,既无汽车,更无火车,行程遥远,道路崎岖,只能用马驮上锅灶和孩子,老师背上小的、拉上大的长途跋涉。上有敌机,后有敌人,晴天急行走,雨天亦不停。敌机盘旋时,老师用身体掩护孩子;急行军时,老师扔掉自己的背包背着孩子;极其困难的时刻,老师们拿出津贴、工资献给孩子;老师们用他们的坚毅品格和身体誓死保护着一颗颗革命火种。

  当抵达绥德附近的四十里铺时,为了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时任院长杨芝芳立即星夜跃马扬鞭夜闯绥德城寻找上级,在返回途中,不慎连人带马掉入山谷,幸亏落到了草地上,人马俱在。她爬起来又继续前进,终于找到绥德专署办公地,成功对接。在她的身上,常揣着两本册子《关于党章修改的报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她说:“情况危险时,心里难免一紧,可只要摸一摸它们,就感觉和党在一起了,有了精神力量。”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保育院,在战争时期不仅需要躲避战火,还要基于孩子的身心特点,对他们进行保育与教育,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在“大转移”时期,上课地点不断变换,有时是在马背上,有时是在山坡小树林里,有时是在老乡的柴房中,有时在半山腰的山洞里,我们也会看到孩子们轻轻哼唱着保育院教师鲍侃老师所作的儿歌《丢手绢》。

  1948年,解放战争捷报频传。那一年的秋天,保育院接到命令重返延安。历时1年零8个月、行程1千多里的行军终于结束。令人欣慰的是,没有损失一名孩子。这成为中国幼教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保育院从延安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市第一保育院”。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不变、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充分彰显了党关于教育事业的初心与使命。我们定将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精神血脉,在新时代勇往直前!

编辑:张楠

分享

网络台APP下载

西安网APP下载

   电脑版 陕ICP备09025004号
      @2000-2021 西安网 版权所有